做演员就做不好父亲?黄金配角潘斌龙,还需要老婆教他当父亲!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9:38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

手机相册里保存着两个孩子的近照,照片里扎着小辫的女儿眼睛亮晶晶的,活脱脱像个年画娃娃,旁边站着比她高半个头的哥哥。潘斌龙用带着东北腔的语调笑着说:"这是我儿子,整天黏黏糊糊的。"然而这看似温馨的画面背后,却藏着一段令人心酸的亲子故事。

每次回家,女儿总是不愿意让他抱,要哄上好一阵子才肯亲近。今年春节刚过,就在他准备外出拍戏的前一晚,儿子不小心摔倒了。潘斌龙赶紧上前询问伤到哪里,没想到孩子却甩开他的手说:"爸爸你别管我。"更让他揪心的是睡前女儿对妈妈说的话:"让爸爸出去吧。"那天夜里,48岁的潘斌龙辗转难眠,泪水浸湿了枕头。孩子们知道"爸爸"这个称呼,却不知道"爸爸"意味着什么。

这样的亲子关系并非偶然形成,答案就藏在他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里。2025年对潘斌龙而言是事业爆发的一年,近30部电影的邀约让他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作品上映。这样的工作强度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他每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十几天,平均每个月只能回家一两次,每次拍完戏最多待上两三天就得匆匆离开。

展开剩余76%

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。从最初跑剧组、当副导演、做婚礼司仪,到现在片约不断,他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邀请。即便行程冲突,提前离组赶通告也会让他内疚好几天。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减少工作多陪家人时,他皱着眉头坦言:"不敢。"这个回答背后藏着演员的生存焦虑:"怕大家忘记我。"从入行开始就如影随形的不安感让他停不下来,担心一旦长时间不露面,就再也没人找他拍戏。

虽然参演过满江红你好,李焕英等春节档热门影片,但观众记住的往往是角色而非演员本人。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,可能还是无名之辈里的李海根。有人评价他是"配角演法",这个说法让他久久不能释怀。难道演多了配角,就注定只能是配角演法吗?

在片场,潘斌龙有个特别的习惯:每拍完戏都要跑到监视器后面反复观看自己的表演片段,琢磨如何能演得更好。只要导演稍显犹豫,他就会主动要求重来。有时为了一个镜头,他能和导演讨论到凌晨四五点。这种追求完美的执着背后,其实隐藏着深深的不自信。

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加剧了这种焦虑。当表演被剪辑成片段传播,当"炸裂式演技"成为评判标准,他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表演理念。如果观众看不出你在表演,是不是反而显得你不会演戏?

转机出现在2025年。他主演的电影西渡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,六年的努力终于被看见。导演齐星评价他找到了表演的爆发点,摆脱了小品式的表演状态,开始学会在镜头前沉静下来。更重要的是,他对"主角演法"有了新的理解:必须敢于表达对剧本的看法,学会做决定,为整个剧组负责。其实所谓主角和配角的演法并无本质区别,关键都在于用细节塑造人物,而非依靠情绪爆发。

2025年夏天,潘斌龙做了一件特别的事:带着全家出游。这对合作六年的经纪人来说都是头一回见到。过去他陪伴孩子的时间,仅限于在小区路灯下玩影子游戏。现在他会把家人接到剧组,收工后一起去看丹顶鹤。孩子们也开始主动表达爱意:"爸爸你好帅"、"我好爱你"——这些简单的话语成了治愈心灵的良药。

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性格,从过去习惯性讨好他人,到现在活得更加自在。"做艺先做人"不再是一句空话,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修行。潘斌龙的故事仍在继续,工作档期已经排到了2033年,但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待。在最近一次采访中,他提到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:"不要那么努着。"

或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拍了多少戏,而在于找到生活的平衡点。当他不再拼命证明自己时,反而能真正享受表演的乐趣。从监视器后走到生活中央,从银幕配角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——这个过程,比任何剧本都更值得期待。

发布于:江西省


Powered by leyo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